圖/轉自蘑菇娛樂 
圖左上為崔載瑛作家,右上為羅PD、柳熙烈、楊正佑PD,右下為黃教益、柳時敏

 

翻譯 / resolver (未經譯者同意,請勿轉載文字)
原文/ 《懂也沒用神秘雜學辭典》節目作家崔載瑛 IG

 

餐桌上的「Argora」(註1)-無話不談的盛宴
  
改變世界向來不容易,只是希望能迎接比昨天更好的明天,但在綜藝這個領域能做的事並不多。然而我們相信無論做什麼事只要持續不懈的努力,也許世界會一點點有所改變的夢想。
  
《一日三餐》、《花漾系列》、《尹食堂》等節目結束後,我們需要有新的變化,於是為了開始製作腦海中模糊描繪的節目,我們一定要有那個人不可——既是政治人,又當過國會議員,有學問、有文筆也反抗過的作家。
  
就在準備與掌握這個節目茫茫未知的命運的知識零售商柳時敏作家見面之前的某一天,
路過的局長大人問道:「你們到底是想做什麼節目?」
  
「嗯,大概就是一邊吃飯一邊聊一下天,有各種雜學知識的節目吧。」
  
「蛤?那是什麼?」
  
「我們其實也還不太清楚那是什麼……」
   

幾天後,在還吹著冷颼颼的初春微風的一山出版園區。
  
「很高興見到你們,我是柳時敏。那是什麼樣的節目呢?」

「聚集包含老師在內的幾個專業領域的博士們——我們稱之為『人文學的復仇者聯盟』,老師當然就是其中的鋼鐵人——你們一邊旅行,一邊以各自的視角自在的閒嗑牙,逐漸讓人覺得愉快有趣的一個節目……」
  
說完之後,全場一片靜默無聲,大概過了10秒鐘,以為會得到否定的答覆,柳時敏作家卻給了意料之外的回答:「應該會很有趣呢。」
  
本來以為柳時敏作家會否定這個提案,而事先準備了眼藥水的我,立刻打直快要跪下去的膝蓋,洗耳恭聽老師的話。
  
「與擁有多種領域知識的專家,就各自不同的角度和想法聊天,應該會有十分獨特的趣味。科學專精、文學專精或歷史專精的人,除了我還有其他專業領域的人,彼此都會刺激對方的思考……」
時敏老師一語貫通我們在一個月內思考的全部想法,實在太厲害了!
  
「可是……我做不來。」這突如其來的反轉,讓我捏緊眼藥水。
  
「我畢竟不是綜藝人而是作家,正職是寫文章的人。要我現在就給予答覆有點困難,而且我不是博士,只是碩士……」
  
我們只能用時間和健康的身體踏平門檻三顧茅廬,以做出對世界有益又有趣的節目為由,懇切的拜託老師。終於在第三次見面,老師鬆口了:「好吧,認真考慮了一下,如果以傳播教育的面向來看,對社會應該也是有點意義的事。雖然不知道會呈現怎樣的內容,我們就一起將它做得有趣些吧。」呀呼!我的世界就在那一天有了一些變化。
  
為了了解人類送進嘴中的食物,從很久以前就走上別人不會走的道路,對歷史、人類、先祖、哲學、心理等多有涉獵,挑剔的美食家黃教益老師,在決定一起合作的司機食堂裡,給予爽快的答覆,開始讓我們成為正式的跟屁蟲,是能夠讓人安心跟隨像大哥一樣的人。對於人類如何懂得吃美食這樣深奧的問題,託可以輕鬆解開謎底的黃教益老師的福,餐桌上可以討論的話題更加豐盛。
  
巴士到達統營後,便說出「今天的陽光喀擦喀擦的好酥脆」這樣話語的人,以「佳句蒐集家」著稱,用豐富情感冶煉感性的冶金師金英夏作家,有著如同聚寶盆般的經歷,且不斷帶來令人驚訝的訊息量,比任何人都閒適從容的人生態度,在歡笑閒談之間可以一窺深愛花與文學的「金英夏宇宙」,能夠一直做為他的粉絲,真的感到很榮幸。
  
聰明的小熊先生、雜學博士中的精英、小熊博士,與他有關的別名真的非常多,而在《神秘雜學》中若是用一句話定義他就是「通才型科學家」,沒有故步自封於自己的專業領域,甚至涉獵藝術與人文學,輕鬆縱橫三種領域。以科學家的角度看藝術,以人文學家的角度看科學等,轉換多種觀點。有時是科學家,有時是詩人,有時又變身「吃放」(註2)專家,融多種才華於一身的天才。鄭載勝博士隨口丟出的話題,都清楚分明的銘刻在我們的腦海中。
   
以及在需要抓住重點「懂也沒用」的雜學中,成為配合度極好的中心——柳熙烈,也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在無窮無盡以360度延展開來的雜學之中,在閒嗑牙的天地裡成為指揮者,擁有真摯卻不嚴肅、輕鬆卻不輕浮維持自在氛圍的能力。柳熙烈對不懂的事就勇敢的說不知道,怕大家不清楚老師們說的話,很有眼力的不催促話題進行,適時代替製作組與觀眾發問,這種掌握內容脈絡的能力,只有「天才指揮家」才能做到。
  
這樣回顧後,就發現當這5個人的陣容編排確定,這個節目也算是完成了,然而當初在節目播出之前仍是滿腹疑惑,僅只是在街道上、在餐桌上瀏覽一圈、短暫的休息,進行淺顯又簡短的知識對話,這樣觀眾們會覺得有趣嗎?該不會只有我們自己覺得有趣吧?
  
約莫是櫻花綻放時,楊正佑PD打開手機裡的記事本,跳出一個標題。
「懂也沒用的神秘雜學辭典」這樣的名稱如何?
  
這名字真的有夠奇怪,你不懂「四字不敗」嗎?例如兩天一夜、一日三餐、新西遊記、尹家食堂……
  
明明已經有「雜學博士」這樣簡單明瞭的名字,你還要在前面加上10幾個字嗎?
本來連說「雜學博士」都覺得發音困難了,你還要讓我在打洽公電話時說出
「喂,您好,我是製作tvN『懂也沒用的神秘雜學辭典』節目作家崔載瑛……」
想到這樣一長串的問候語都覺得暈。但是從結果來看,這個名字真的起得很好
  
「事先知道」這件事其實沒什麼壞處。

 

人也好、愛情也好、相識也好、分離也好都是已經知道,而且有一天會如同家常便飯般習慣成自然、像老人家叨叨碎念的口頭禪。而在必須知道的事很多、要學的事也很多的這個時代,如果有像《神秘雜學》的餐桌閒談,可以輕鬆自在的了解很多事該有多好。對彼此都有良好的刺激,卻不會起紛爭矛盾,也不妄下定論。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製作組只有一個新的原則就是「不要預設計畫」
旅行地、對話的主題都由雜學博士們自由選擇發揮。
談話的內容就是最棒的腳本,只要把八道的美食絕妙的呈現出來就非常足夠了。
  
照這樣的想法做了之後就發現「擔心會不會有趣」的問題根本沒有必要。

雜學博士們在飯桌上從李舜臣將軍講到線粒體(註3),瞬間就拓展了話題的廣度。
《土地》、太白山脈的波斯菊、世界史遊覽等搭上文學的浪潮,從人類的誕生聊到慶州小巷的仕紳化,泳渡無限寬廣的人文之海。
一人提出疑問,就得到更多新訊息,討論完這個話題,又拋出下一個提問,變化無常的對談如同即興演奏的音符般隨性流淌。「怎麼會連那種事都知道呢?」不只是知識本身的魅力,還有老師們對知識的態度都與眾不同的讓我們驚訝了好幾次。
我們猜想覺得《神秘雜學》很有趣的觀眾們,比起得到知識教誨,更可能是因為享受了閒聊這些話題時輕鬆愉快的氛圍;雖然是沒有用處的知識,但相信只要知道這些之後再去思考,就會變得很有趣。
   
如此看來「神奇的」事物也變多了。
從來沒有認真去看寫在石塊上的鄉村名,路邊綻放的花兒們、不經意路過的觀光地標示牌都變得新奇。曾經只會路過博物館而不走進去,現在佇足遊覽名勝古蹟反而是理所當然的事。
到統營、順天、寶城、慶州、江陵等地旅行,希望能用嶄新的角度愉快遊覽當地的觀光客也增加了。出版市場也揚起一股小風潮,因為想著「明天要不要來看本書?」的人明顯變多了,越想越覺得這真是神奇得令人感謝的事。
  

註1:「Argora」(希臘語:Αγορά)原意為集市,泛指古希臘以及古羅馬城市中經濟、行政、社交、文化的中心。阿哥拉通常地處城市中心,為露天廣場。城市男性居民聚集在那裡進行商業交易。除此以外,阿哥拉還是居民談論政治、談論哲學以及相互結識的場所,以致於古羅馬時代阿哥拉被稱為Forum。(轉自百度百科)
  
註2:「吃放」,意即「看別人很美味的吃東西的節目」。
  
註3:線粒體,或稱粒線體(mitochondrion),是一種存在於大多數真核細胞中的由兩層膜包被的胞器。(轉自維基百科)

 

 

 

 



崔作家感言:

 

比起成功,自然而然會預料到失敗的這個節目企劃,卻得到超乎預期的關愛,對此我難以忘懷。
對這個連無所事事喧鬧的時間都沒有的時代來說,比起可以立刻學會運用的「知識」,經過長久思考而得到的「智慧」應該更重要,發現有這樣想法的自己,在節目播出前變得成熟了一點。

反省被許多人指摘的部分,也為了補足不夠好的部分,在會議室裡、在火車上、在市場小巷中一起討論、一起度過艱難,我們可靠的《神秘雜學》PD和作家們,以及對還做得不夠好的我們施予援手的4位老師和柳熙烈,想要表達感謝與敬意——致讓我的世界有所改變的你們。 

arrow
arrow

    resolv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